刘月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研挑战
本刊从不收取任何审稿费、编辑费、版面费
2017年和2022年,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14个学科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16个学科课程标准分别颁布实施,标志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翻开了崭新的篇章。新课程虽为“修订”的成果,但是其中呈现的变化是突破性的,必将触动中小学教育教学观念,推动教育教学行为发生较大转变,必将对我国基础教育的人才培养产生前所未有的深远影响。
新课程新变化
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从课程目标到课程内容再到学业质量要求均有重大变化和突破。为达到超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即“双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长远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目的,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的课程内容结构、体系和呈现形式出现了新变化,学科知识与学生经验、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进行紧密的意义关联,反映出核心性、结构化、主题式、情境性的基本特征。同时,新课程对学生的学业要求和学业成就预期做了全面规划和设计,对学生在课程学习后的素养达成状况和行为表现进行系统刻画和描述,既为准确评价学生的发展水平提供基本参照,也为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提供了基本遵循。当然,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还更加强调学科实践,倡导做中学、用中学,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知识、运用知识的全过程;更加强调以综合学习为特征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新课程新教学
新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要求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必然引发教与学的变化,包括体现核心素养要求的教学目标设定和叙写,支撑素养目标实现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有助于素养目标内化的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活动与任务设计,判断学生学习效果、引导教师和学生进行反思的教学评价,以及教学环境的设计等,都需要做出对应性的调整,从而把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系统变革。
长期以来,教学是课程改革系统中变革较为缓慢的领域。一方面,教学领域确实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如教师缺乏系统的教学指导和帮助,部分教师观念落后,教学整体设计和组织能力不够高,模式化、形式化、碎片化、浅表性问题突出,教与学方式未发生根本性转变,作业量多、质低、类型单一、功能异化等;另一方面,新课程的新变化要求教学的全方位、系统化变革,强调基于素养导向探索大单元教学,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实践性、综合性教学活动,注重差异化教学,强化个别化指导,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这些都给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新教学新教研
教研作为中国基础教育的独特经验和优良传统,始终在教师的教学改进和专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我国基础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专业支撑力量。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第一次对中小学教研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同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对教研转型发展做了进一步的工作部署。当前,在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学的背景下,教研如何发挥推进课程改革、指导教学实践、促进教师发展、服务教育决策的专业作用,是摆在各地各校面前的重要命题。全国五级教研体系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以更好地应对挑战,推进新时期的教研转型。
首先,进一步振奋精神,转变观念,把服务于课程改革、推进新课程的转化落地、推动教学改革深化视为己任,教研重心下移至学校特别是各学科课堂,沉下心来研究新课程的新要求以及带给教师的新挑战,出思路、想办法、提对策、建支架,为教师教学变革赋能助力。
其次,进一步明确教研内容,聚焦课程育人要求,挖掘学科育人功能,指导学校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要求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同时要深入开展对课程、教学、作业和考试评价等育人关键环节的研究,整体发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的育人作用。
最后,进一步转变教研方式,基于新课程的主要变化和重点突破,聚焦新教学必将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开展专项教研、主题教研、实证教研;以区域教研、网络教研、综合教研等多种形式,扩大教研的服务范围,以教学展示、现场指导等多种方式,提升教研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吸引力、创造力。此外,实践证明,在教研工作中,注重总结、凝练教学改革的典型经验和优秀成果,以点带面,发挥好典型经验和优秀成果的示范引领作用,仍然是十分有效的教研工作实施策略。
(本文作者系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
相关文章推荐↓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2年第8期 · 卷首
文章编辑:谢 凡
微信编辑:黄子珂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